四海齐名白与刘,百年交分两绸缪。
同贫同病退闲日,一死一生临老头。
杯酒英雄君与操,文章微婉我知丘。
贤豪虽殁精灵在,应共微之地下游。
图片
注:
绸缪:缠绵,指情意深厚。
退闲:退职闲居,诗人此时刑部尚书致仕。
一死一生:古代谚语云:“一死一生,乃见交情。”
杯酒英雄:指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典故。《三国志 · 蜀书 · 先主传》:“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(刘备)曰:'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。本初之徒,不足数也。’先主方食,失匕箸。”
文章微婉:源自《左传·成公十四年》:“《春秋》之称,微而显,志而晦,婉而成章,尽而不污,惩而劝善。”知丘,丘,孔丘,孔子,这里指代刘禹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孔子曰:知我者其唯《春秋》乎,罪我者其唯《春秋》乎?”
微之:元稹,去世于唐文宗大和五年(831),与刘禹锡亦为至交。
解读:
这首诗作于会昌二年(842),时诗人刑部尚书致仕,刘禹锡卒于此年七月,时年七十一,刘禹锡是元稹去世后,诗人最为钦佩的诗友,他曾在《刘白唱和集解》云:“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,其锋森然,少敢当者。”刘、白二人年齿相同,才名相当,晚年诗酒优游于洛下,唱酬频繁,成为诗坛佳话。《新唐书·白居易传》:“(居易)初与元稹酬咏,故号元白。稹卒,又与刘禹锡齐名,号刘白。”《唐诗别裁集》重订本卷十五:“大历后诗,梦得高于文房,与白傅唱和,故称刘白。实刘以风格胜,白以近情胜,各自成家,不相肖也。”诗中所谓“杯酒英雄君与操”句正喻二人诗名之堪与匹敌。“文章微婉”句,则概括刘禹锡一生遭际感往伤今,惊心触目,与二人之契合,其旨甚深,“诚有无限难言者在也”(瞿蜕园《刘禹锡集笺证》附录二《刘禹锡交游录·白居易》)。
因此刘禹锡的去世让诗人大受打击,异常悲痛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,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晚年最后一位诗友的深切高高哀悼。
刘禹锡与白居易早年相识,后同居洛阳,交往其密。诗人一开始便陈述二人深厚的友情:“四海齐名白与刘,百年交分两绸缪。”抬眼望去,诗坛里刘白齐名,两人的交往算得上情深义厚。“绸缪”表现朋友间的情意之缠绵,且在这个词之前加上“百年交分”,显示出二人友情的深厚,也显示出在白居易的一生中,刘禹锡是最好的朋友。白氏《醉吟先生传》:“退居洛下,(与)彭城刘梦得为友。” 当时诗坛,刘白并称,二人有唱和诗集《刘白唱和集》
接下来的四句叙述二人友情的基础——“同贫同病退闲日,一死一生临老头。杯酒英雄君与操,文章微婉我知丘。”我们同时在洛阳任闲职,年近古稀,疾病缠身,两位挚友同病相怜,心心相印。“我”和刘禹锡就像刘备与曹操那祥酒论英雄,他的文章委婉如同孔子的《春秋》。诗人将自己和刘禹锡比作三国对酒论英雄的刘备与曹操,说明两人都是诗坛的集大成者,水平也是在伯仲之间,可谓惺惺相惜。把刘禹锡比作刘备与孔子这样的英雄与先贤,更是在赞扬刘禹锡的高贵品质与卓越才华。其实白居易引刘禹锡为终身好友,除了他们在诗文方面水平相当外,更是因为两人有着相同的政治抱负
“贤家虽殁精灵在,应共做之地下游。”刘禹锡这样的诗家虽然离世,但英灵还在,应该是和无稹一起在另一个世界漫游,诗人以揣测的口吻认定刘禹锡虽然逝去但英灵还在,而且还和他的另一位好友元稹在另一个世界里结伴游玩。此时元镇去世已经十年,诗人依然怀念这位朋友,如今刘禹锡又离去了,诗人只能以臆测的方式表达对两位挚友的思念,对亡友的追忆与眷恋表达得尽致。
这首诗语言精练却饱含深情,诗人高度赞颂了刘禹锡的品格与才华,表达了深沉的眷恋,虽然读来悲怆却哀而不伤。
附:
哭刘尚书梦得(其二)
今日哭君吾道孤,寝门泪满白髭须。
不知箭折弓何用?兼恐唇亡齿亦枯。
窅窅穷泉埋宝玉,骎骎落景挂桑榆。
夜台幕齿期非远,但问前头相见无。
图片
白居易 (772∽846)字乐天,晚年自号香山居士。又号醉吟先生。排行二十二。下邽(今陕西渭南)人,郡望太原(今属山西)。先世本龟兹人,汉时赐姓白氏。卒谥文,后人又称白文公。德宗贞元十六年(800)登进士第。十九年中书判拔兹科,授秘书省校书郎。宪宗元和元年(806)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,授盩厔(今陕西周至)尉,二年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。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、翰林学士,六年丁母忧去官。此数年为谏官期间,屡上奏章请革弊政,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,其“惟歌生民病”之辉煌组诗《秦中吟》《新乐府》即作于此时。十年六月,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,主张捕贼雪耻,引起宦官及旧日官僚集团不满,以越职言事之罪,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(今江西九江)司马。后转任忠州(今重庆忠县)刺史,十五年夏,被召回长安,任尚书司门员外郎,旋改授主客郎中、知制诰及中书舍人。穆宗长庆二年(822)七月,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(今属浙江)刺史。敬宗宝历元年(825)自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(今属江苏)刺史。在杭州及苏州期间,兴修水利,恤贫安民,深受百姓爱戴。后返长安,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,愈感宦途险恶,乃于文宗大和三年(829)春辞刑部侍郎,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归洛阳(今属河南),自此未再返回长安。武宗会昌二年(842)以刑部尚书致仕。卒于六年八月,葬于洛阳龙门山。生平见李商隐《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》及新、旧《唐书》本传。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、散文家及文学理论家,与元稹齐名,并称“元白”,然白实胜于元,故宋人钱易称“白居易为人才绝”(《南部新书》卷三)。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,《旧唐书 · 元白传赞论》盛称其奏议为“极文章之壶奥,尽治乱之根荄”。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、道、佛三家之影响,而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,其早期“志在兼济”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(《与元九书》)之实践,如《秦中吟》《新乐府》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,尤以《新乐府》五十首为最,不仅主题鲜明,措辞尖锐,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,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,突破“怨而不怒”之传统,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,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。“元和体”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。所谓“元和体”,以作者个人言之,即包括其《长恨歌》《琵琶引》等长篇歌行、《东南行一百韵》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、流连光景之小诗,其中尤以“感伤诗”中之《长恨歌》《琵琶引》,在当时已享“童子解吟《长恨》曲,胡儿能唱《琵琶》篇”之盛誉,后世且誉为“古今长歌第一”。《全唐诗》存诗39卷。《全唐诗外编》及《全唐诗续拾》补诗38首,44句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网站炒股,配资门户首页,炒股配资评测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